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一次导致大风的暖区飑线后侧入流分析
桑明慧, 竹利, 沈晓玲, 张春艳, 左骏
干旱气象    2024, 42 (1): 84-94.   DOI: 10. 11755/j. issn. 1006-7639(2024)-01-0084
摘要67)      PDF(pc) (32177KB)(471)    PDF(mobile) (32177KB)(8)    收藏
长生命史飑线极易造成大范围灾害性大风天气,研究其结构及其维持机制对灾害性大风天气
预报有重要参考意义。利用浙江地面加密观测和雷达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
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FNL(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再分析资料及高分辨率模式模拟结果对2018年3月4日江南地区出现的
一次造成大风的暖区飑线后侧入流进行分析,探讨飑线维持机制。结果表明,飑线发生在南支槽前高
低空一致西南气流的暖区环境中,环境具有0~6 km中等到强垂直切变、高对流有效位能、中层和近地
面有明显干区的特征;3 h负变压异常指数对此次过程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飑线表现为“TS”结构,
但层云区相对较窄;反射率因子核位于中层径向辐合下方下沉气流中。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后侧入流
及下沉气流在系统内部、后部分别强迫出逆时针和顺时针垂直环流,构成了飑线最主要结构特征;后
侧入流紧靠系统后缘而位于对流层中层,促使上升气流由倾斜转为垂直;此后后侧入流远离系统,与
低层出流合并持续抬升暖湿空气,后侧入流与前侧入流的协同作用有利于飑线维持更长时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浙江西部梅汛期两次相似落区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沈晓玲, 潘灵杰, 左骏, 桑明慧, 章丽娜
干旱气象    2022, 40 (2): 244-255.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2-0244
摘要323)   HTML15)    PDF(pc) (10576KB)(1302)    收藏

利用浙江省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FY-4A卫星黑体亮度温度(TBB)资料,对2020年6月3日、6月30日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6月3日暴雨过程(简称“6·03”过程)发生在季风槽背景下,浙江省500 hPa处于槽前西南气流中,850 hPa为暖切变;而6月30日过程(简称“6.30”过程)发生在东北冷涡背景下,浙江省500 hPa处于冷暖气流交汇中,850 hPa为冷切变。两次过程降水落区相似,均集中在浙西地区,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但“6·30”过程暴雨区范围更广,暴雨中心雨量和过程雨量更大,小时雨强更强,强降水持续时间更长。(2)两次过程均为对流不稳定性降水,但强降水落区发生在急流的不同位置。“6·03”过程为暖切变型暖区暴雨,对流云团“列车效应”显著,降水落区位于急流前方水汽通量强辐合区内,而“6·30”过程梅雨锋为西风辐合型锋生,对流云团为后向传播路径,降水落区位于急流轴附近的水汽通量强辐合区内。700 hPa水汽通量辐合大值区及强度与未来6 h强降水落区、强度相对应,这在梅汛期暴雨预报中有一定参考性。(3)降水类型不同,对应锋生作用不同,对1 h强降水有指示意义的锋区高度也不同,在梅汛期暴雨预报中要充分考虑不同降水类型与不同锋生作用在不同高度的对应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